锚定能源报国初心,以“六向育人”绘就思政育人新图景——学校精心组织开展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活动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9-26 浏览量:

2025年秋季学期,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更处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冲刺申博攻坚的关键发展期。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辽宁唯一覆盖石油化工全产业链高校,学校紧扣辽宁省委教育工委“牢记殷殷嘱托 强国复兴有我”工作要求,通过省级领导调研指导、校领导专访发声、红色专题学习等一系列举措,以“六向育人”为核心框架,将“开学第一课”与国家能源战略同频、与石化行业使命共振、与红色基因传承交融,让思想引领扎根专业土壤,为培育“德才兼修、善作善成”的时代新人筑牢精神根基。

薪火映初心 能源报国志——让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程

红色基因,是赓续精神血脉的密码;能源报国,是扎根时代沃土的誓言。近期,学校的发展轨迹因两场重要调研而更添光彩,也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更加清晰。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省政协主席周波先后莅临学校,带着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切、对能源人才培养的期待,为学校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在学校历史文化教育基地,郝鹏书记与正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师生们亲切互动,强调要通过思政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为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如果说思政课堂是精神的“铸魂场”,那么科研平台便是能力的“练兵场”。周波主席实地考察了学校石油化工实验验证中心与大型仪器设备检验检测中心,勉励科研师生聚焦产业“卡脖子”难题持续攻关,推动石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展现高校担当。从红色育人到科研报国,学校75年的办学历程,是一部坚守初心、勇毅前行的奋斗史。校长刘坚受邀做客辽宁电视台,围绕学校办学成果与未来规划展开深度对话,将这段岁月里的坚守与突破娓娓道来。兴建的校史纪略长廊,进一步坚定师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个人成长与能源事业、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让“能源报国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以“铭记历史、厚植家国”为主线,党委宣传部联合党委学生工作部通过“云端共学+集中收看+校地联动”三维发力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8月31日,组织全校学生收看辽宁省“开学第一课”云直播,并结合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本地红色资源开展“抗战精神与石油精神”主题班会,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凝聚青春共识;9月3日,12个分会场同步响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荡人心,师生们结合岗位职责与成长故事热议精神内核;9月12日,从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的直播画面中,师生们深切领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厚重意义,进一步锚定“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使命方向。校地协同进一步拓展红色育人维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辽宁省档案馆开展“双基地”共建,联合朝阳二中打造“壮志承烽火,山河续华章”云端思政课,以情景剧《满江红・尚志血》、“石油工人战天斗地”影像等实现“红色教育+行业传承”跨学段衔接;机械工程学院的抗战精神宣讲、外国语学院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重读抗战家书”等,更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诚情怀,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师生心中。

文韵润石化 自信植心田——让文化传承焕发行业特色

学校立足中华文脉传承,将石化元素与文化活动深度融合,让文化自信在沉浸式体验中生根发芽。党委宣传部组织师生集中观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陈晋主讲的《为了理想——从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生活谈起》专题讲座,以丰富史料和生动案例,重点解读毛泽东同志的读书方法,深刻阐释了读书对共产党人的特殊意义;在校团委“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上,诗词创作的墨香、古乐演奏的雅韵,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图书馆以“书香墨韵”读书节为纽带,围绕“文韵与科技共舞”解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文化传承发展”专题,师生们热议“石化行业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从古籍数字化到AI赋能文学创作,碰撞出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火花。

各学院也积极开展文化体验活动:体育学院组织师生参观中华历史文化长廊、雷锋精神育人展馆及校史馆,开展剪纸、武术体验,坚定文化自信;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参与“重读抗战英烈书信”活动,加强爱国教育与思政一体化建设;绿色矿业与资源工程学院组织学生走进抚顺市博物馆,沉浸式触摸历史、实景化感悟精神;外国语学院举办《我爱你中国》传唱活动,彰显学子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石化文化是中华文脉的重要篇章”,筑牢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

扎根一线践初心 青春担当助发展——让实践成为成长磨刀石

学校坚守“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让“开学第一课”从教室延伸到基层一线、行业前沿,以实践为“磨刀石”淬炼青春担当。科创对接点燃学生报国热情,科研处以“辽宁石化新型工业化院成立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契机,邀请胡永康院士、蹇锡高院士解读石化产业转型升级趋势,用“新型催化技术降能耗”“环保高分子材料替代污染物”等鲜活案例,引导学生把科研方向锚定“低碳转型、能源高效利用”,让青春科研梦与国家能源战略同频共振。

校团委统筹志愿者与毗邻石化企业的中海直社区结对,开展精准化服务;石油化工学院把课堂搬到雷锋纪念馆,在榜样精神中感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真谛;体育学院走进乡村社区,普及科学运动知识、参与环境整治,在“接地气”的实践中读懂“国之大者”;艺术设计学院师生探望雷锋事迹亲历者刘静奶奶,在岁月故事里领悟为民服务的价值;新能源与新材料学院联合大连海洋大学,规划“新能源+海洋环保”跨校志愿项目,让青春力量服务绿色发展。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走进社区,积极开展清理小广告、整理单车、上门献温暖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用汗水擦亮社区 “颜值”,用关怀温暖居民心田,让学雷锋精神在基层实践中落地生根。

数字筑阵地 正能润清朗——让网络空间成为思政新课堂

学校以“内容为王、管理为基”,搭建起“内容鲜活、导向鲜明”的线上思政育人矩阵。依托校园网、学校公众号搭建“开学第一课”网络资源库,收录“石化行业思政微课”“抗战精神主题短视频”等资源,形成“分类清晰、动态更新、便捷检索”的数字化学习矩阵;推出的“能源报国”主题短视频创作大赛,让学生成为正能量的创作者,让能源报国的理念通过新媒体“活”起来。体育学院“强国复兴”主题资源库、外国语学院“外语千言”公众号转载的抗战故事专题,让网络空间成为滋养思想的“第二课堂”。

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党委学生工作部、保卫处着力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构建“学院主责+部门协同”的网络管理机制,出台《班级网络群行为规范》;借助“网络安全宣传周”邀请公安部门网络安全民警、高校信息安全教授解读电信诈骗防范、学术不端网络认定等内容。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研究生开展网络素养培训,既堵住安全漏洞,更培育健康网络思想,实现管理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校家社协同 守护伴成长——为学生注入温暖“心”能量

学校聚焦学生心理需求,构建“精准辅导+联动支持”的温情体系,用“心”守护学生成长每一步。心理发展与健康管理中心以多方联动织密心理支持网,“开学心理热线”24小时守候,心理咨询教师坐班提供线下个体辅导,“新生人际破冰”“实习压力疏解”等团体辅导活动,让温暖在互动中传递;发布《致2025级新生家长的一封信》,普及家庭心理教育知识,联合抚顺市望花区教育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校-社-医”转介机制,织就一张“学校用心、家庭放心、社区暖心”的全方位心理守护网。

“心理健康大讲堂”覆盖全学段,体育学院为毕业生定制“就业疏导”专题讲座,从简历优化到面试心态调整,手把手破解就业焦虑;绿色矿业与资源工程学院的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学会与压力共处,树立积极心态;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结合心理测评数据,与家长开展“一对一”深度交流,共商育人方案。

安全筑底线 行业铸育基——让安全理念扎根专业学习

结合石油化工行业“安全为天”的特质,学校把国家安全教育与石化专业实训“拧成一股绳”,让安全理念融入专业学习血脉。保卫处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展立体化宣传,邀请抚顺市国家安全局工作人员进校园,用真实案例解读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安全密码;校园主干道两侧的《国家安全法》宣传展板,图文并茂讲清安全底线;引导新生关注“国家反诈中心”公众号、使用“国家反诈APP”,让安全意识从入学之初就深入人心。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组织观看反诈宣传片,开展主题班会,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常见诈骗手段,提升学生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同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大学生常见的法律问题及应对方法,切实筑牢学生财产安全“防护墙”,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工程训练中心依托“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训培训基地”开展沉浸式安全实训,相关专业学生化身“安全排查员”,在模拟储罐区、装卸作业区场景中,手持气体检测仪、对照安全隐患排查表,逐一排查设备管线泄漏、安全标识缺失、应急通道堵塞等风险,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安全是石化行业生命线”的认知,同步提升专业安全实操能力。

下一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将持续以“开学第一课”为抓手,锚定“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振兴石油化工工业”初心使命,推动思政教育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国家能源需求深度融合,为国家培育更多扎根一线、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敢担当、善创新、能吃苦”的建设者,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注入强劲“抚油动能”,为国家能源安全新格局筑牢坚实人才根基!(撰稿人:吕途 校对人:黄璜 审稿人:雷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