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 秀 科 技 成 果
一、成果名称:高温场图像测温传感器及工业化数字相机,移动机器人关键部件——高性能伺服驱动与控制系统
二、获奖及等级:2016年度和2021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主要完成人:白海城
四、成果简介
项目采用CCD热图像传感器技术,通过差分多光谱图像测温方法和空间数字滤波理论实现了铸坯表面温度场的连续稳定测量,结束了钢坯温度人工定期抽检的历史;伺服驱动与控制系统是机器人关键部件,项目将系统开关损耗降低5.4%,制动和吊物达到稳定落速时间分别缩短66.7%和33.3%, 解决了电机低速运行发热、以及安全性与鲁棒性矛盾。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台湾发明专利,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创造经济价值数亿元。为我省高质量钢铁生产和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1 多光谱图像测温传感器

图2 高性能伺服驱动与控制器

图3 2016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

图4 2021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

图5 电机制动方法及装置专利

图6 电机恒转矩启动与智能过载保护专利
优 秀 科 技 成 果
一、成果名称:低碳高效气流床气化技术
二、研究团队:低碳能源研究院
三、团队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四、成果简介:本研究团队面向多种原料与操作工况,成功开发出低碳清洁高效气流床气化技术,具备广泛的原料适应性与高转化效率。该技术已在多个工业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成效显著。与恒力石化(大连)炼化有限公司、华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目前全球日处理能力最大的水煤浆气化制氢装置,实现合成气原料的大规模稳定生产。与济南黄台煤气炉有限公司合作,在鞍山后英工业园区完成分级给氧气流床气化技术升级改造,通过精准供氧优化气化过程,高效制备高热值富甲烷燃气,满足菱镁等行业对燃气品质与温度均匀性的严苛需求。在阜新工业园区精细化工领域,该技术成功应用于高盐、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在实现废水清洁处理的同时联产合成气。此外,团队还开展了生物质气化技术研究,用于生产绿色甲醇与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绿色燃料,积极助推低碳能源转型。

图1 世界单炉最大规模水煤浆气化炉项目


图2 分级给氧气流床气化技术工业装备

图3 气化炉内有机废液反应流动原理图

图4 生物质气流床气化技术流程图
优 秀 科 技 成 果
一、成果名称:先进分子筛材料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研究
二、获奖及等级: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基础研究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技二等奖。
三、主要完成人:宋丽娟、秦玉才
四、成果简介
高效分子筛催化剂开发是突破石油加工技术瓶颈的关键。本团队在低碳烃高效催化转化、选择性吸附脱硫以及重油催化裂化等方向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动石油化工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与技术解决方案。参与开发的重油裂化催化剂在大连石化和大连西太的催化裂化装置上实现工业应用,为辽宁精细化工产业升级转型做出贡献。
1、选择性吸附脱硫技术研发,实现活性位点的精巧构筑与硫容量的显著提升,推动了高效脱硫吸附剂的精准设计与产业化应用,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低碳烃脱氢催化技术革新,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下,实现了全新催化剂体系的开发。研究成果在《Science》发表,为丙烷脱氢技术国产化与页岩气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经济可靠的系统解决方案。3、稀土Y型分子筛开发与催化裂化应用,实现催化剂从高转化率向高选择性的跨越,实现稀土离子高效迁移、孔道灵活调变及生焦抑制能力的显著提升,成果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基础研究一等奖,推动了中石油重油催化裂化过程向定向转化与绿色高效转型。


图1分子筛吸附剂活性物种结构精准辨析和构筑研究平台

图2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证书

图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基础研究一等奖证书

图4 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优 秀 科 技 成 果
一、成果名称:页岩油气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与应用
二、获奖及等级: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主要完成人:张秋实、胡志勇、马贵阳、孙源秀、赵然磊
四、成果简介
我国页岩油气储量丰富,其中页岩气储量居世界首位,占天然气总产量的28%。该技术针对页岩油气藏压裂缝网系统渗流规律复杂、裂缝识别解释难度大、混合注气开采作用机理不清楚等技术难题,开发了复杂缝网结构井不稳定试井分析技术、水平井体积压裂与精准压裂技术界限预测技术和注气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等技术。成果先后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等多个页岩油气田得到应用,助力辽宁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7.73亿元,新增利润2.32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图1 复杂缝网结构井不稳定试井分析技术

图2 二氧化碳压裂室内实验系统

图3 注气提高页岩油气采收率实验系统

图4 基于源函数理论的复杂结构井产能预测技术





优 秀 科 技 成 果
一、成果名称:油气管网非接触智能泄漏监测技术
二、获奖及等级:第24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辽宁省专利奖三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主要完成人:郎宪明,曹江涛
四、成果简介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针对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和辽宁省万亿级石化园区安全巡检要求,开展油气管网非接触智能泄漏监测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校与产业界深度合作,签订产学研协议,构建智慧管道实验室,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该技术通过超声波技术实现管道内部压力无损测定,提高漏点定位精度,提高检测效率,保障油气管道安全运营,荣获多项奖项,并在辽宁省内多家企业成功应用,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自实施以来累计创收7242万元,年减损油品约3万吨,折合1.5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图1油气管道泄漏监测实验室





图2 获奖证书

图3 牵头国家标准立项证明
优 秀 科 技 成 果
一、成果名称:油页岩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二、获奖及等级:2024年度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主要完成人:马会强、杨勇、李晓慧、闫玉麟、李爽、伍思则、甘宁、孙其星
四、成果简介
油页岩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被列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在国家缺油的情况下,油母页岩是重要的补充”。油页岩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大量尾矿,尾矿堆存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土地资源占用以及自燃等环境影响,严重制约油页岩行业可持续发展,油页岩尾矿综合利用成为油页岩产业延链升级的重大需求。
本成果突破现有常规油页岩炼油工艺缺陷,开发了适合油页岩尾矿的水平回转式炼油工艺技术,油页岩尾矿高效干馏炼油成套装备及安全运行保障技术,实现装置产业化应用;针对干馏废渣,开发了具有良好分散性的油页岩灰渣高品质纳米粉体工程材料,实现了油页岩尾矿干馏灰渣的高值化利用。该成果在油页岩尾矿炼油及固废资源化领域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已经在抚顺矿业集团、海亮集团辽宁贝泽能源有限公司进行了工业化推广应用,建成世界首套油页岩尾矿处理量230t/h干馏炼油装备,1条油页岩灰渣基固废胶凝材料中试生产线;项目实现年综合利用油页岩尾矿130万吨,年新增产值20000万元。


图1 油页岩尾矿综合利用小试、中试装置

图2 油页岩尾矿炼油工业化生产装置


图3 油页岩灰渣基固废胶凝材料中式生产线

图4 油页岩灰渣工程材料产品